7月17日,广丰区洋口镇中心社区辛弃疾广场书声琅琅。14名青少年汇聚于此,开启“少年志·稼轩情——青少年辛弃疾文化传承活动”,深度感受一代词宗辛弃疾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不朽的文学魅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上午9时,活动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激昂齐诵中启幕。在志愿者的引领下,青少年们于抑扬顿挫间,体味词中“沙场秋点兵”的壮阔豪情与“可怜白发生”的深沉悲怆。随后,大家移步洋口镇乡愁馆。在辛弃疾雕像前,志愿者娓娓道来,讲述“金戈铁马少年时”的抗金壮举与宦海浮沉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壮志难酬。 青少年陈熙颇有感慨地说:”辛弃疾不仅是一个擅长写词的文人,更是一名能带兵打仗的武将。他的名字在课本中有些模糊,但在今天的活动中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了。” 在文明实践所的光影中,一部辛弃疾传记电影将词人坎坷壮烈的一生铺陈开来。从少年英雄金戈铁马的意气风发,到仕途坎坷中的郁愤坚守,再到暮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苍凉回响,深深叩击着在场青少年的心弦。 “电影里他一次次地跌倒又站起来,为国为民的信念从未熄灭。这种执着,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太有启发了。”青少年余泽欣说。 活动尾声的创意创作环节,激发了青少年的无限灵感。低年级的小朋友们展开画卷,将对辛弃疾的敬仰与想象绘于笔端;高年级的同学则凝神提笔,书写《青玉案·元夕》等经典词作,在点画间探寻词韵的隽永。 青少年江昕逸表示,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收获很多,对辛弃疾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通过一笔一划写辛弃疾的词,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热血与深情,让我明白了,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以辛公之志,铸少年之魂。当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作与饱含敬意的书法呈现眼前,少年们眼中闪烁的,已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思与敬畏,更升腾起一份传承文化的自觉担当。辛弃疾词中那份炽热的“少年志”与深沉的“家国情”,正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辛弃疾的精神里,不仅有家国情怀,也有赤子之心。”洋口镇民政服务站工作人员毛丽琴表示,我们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文化桥梁,让孩子们不仅知道“辛弃疾”这个名字,更能从他的诗词中去了解他的担当与热爱,让传统文化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的活力。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