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昌江区:创新打造“理响昌江·森声不息”宣讲品牌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5-07-25 17:55:31  编辑:陈晗子 作者:佚名

  今年以来,昌江区依托特色生态人文禀赋,创新打造“理响昌江·森声不息”宣讲品牌,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导向,将“大道理”融入“昌江事”,用“百姓话”讲清“政策理”,探索出一条“线上+线下”“定点+流动”相结合的宣讲新路径,累计开展各类宣讲60余场,线上线下覆盖人数8.9万余人次,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昌江区森林图书馆(昌江区 供图)

  深耕“理论沃土”,育苗成林塑品牌

  昌江区立足“景德镇市国家森林公园”和“昌江区森林图书馆”两大“森”字号品牌基地,创新打造“理响昌江·森声不息”宣讲队伍品牌,寓意理论宣讲如同林中鸟鸣一样生生不息,理论队伍要像葱郁森林一般枝繁叶茂。

理论宣讲(昌江区 供图)

  全区各类基层理论宣讲队伍,以“理响昌江·森声不息”为核心,打造出廊亭宣讲会、广场故事会、理论大课堂等宣讲新模式,让群众在熟悉的环境中坐得下、听得进、记得牢;同时,针对性设置对象化、分众化、差异化宣讲内容,让基层理论宣讲更加接地气、有人气、显生气。

基层理论宣讲(昌江区 供图)

  汇聚“合声矩阵”,强基赋能建队伍

  昌江区破除传统观念、打破身份限制,注重吸纳“多元主体”,探索组建起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深、宣讲能力强的宣讲骨干队伍,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高站位解读政策方向;不同专家学者,精细化阐释理论内涵;学校教师代表,声情并茂讲述初心与坚守;“中国好人”“劳动模范”,以亲身经历传递社会正能量;企业职工、社区工作者,用“家常话”唠“身边事”,以“小切口”讲“大道理”的宣讲体系。

基层理论宣讲大赛(昌江区 供图)

  同时,通过举办全区基层理论微宣讲大赛、全区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等方式,以赛促训,以训促学,结合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统筹用好文艺导师、宣讲导师等资源力量,加大业务培训和宣讲技能指导力度,不断提升宣讲综合能力水平,持续挖掘培育优秀宣讲人才,为“理响昌江·森声不息”宣讲队伍建设注入源头活力。

  奏响“昌江合音”,全域共振广传播

  坚持“线上+线下”“定点+流动”相结合,同步发力、同频共振,不断丰富宣讲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大众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线上+线下”。

  线上宣讲,打破空间限制。开辟“理响昌江·森声不息”学习微课堂。截至目前,累计制作推出7期微课堂视频,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广泛传播,不断扩大宣讲覆盖面和影响力。

学习微讲堂(昌江区 供图)

  线下宣讲,走遍大街小巷。三闾庙古街“清廉商户”的小故事、社区广场“调解邻里矛盾靠耐心”的家常话、村头廊亭“乡村合作社”的新政策,都是群众熟悉的例子、听得懂的方言。通过把宣讲台搬到树荫下、凉亭里、广场中,以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自然沁润百姓心田。

  “定点+流动”。一方面,充分依托荷塘革命烈士纪念塔、昌江区森林图书馆、三闾庙明清古街等红色、绿色、古色标志性场所资源,面向党员干部、游客群众积极开展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明、古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宣讲效果十分明显,成为昌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流动宣讲,积极送学上门。

宣讲现场(昌江区 供图)

  另一方面,以重要时间节点或举办重大活动为契机,组织“理响昌江·森声不息”宣讲团成员定期深入企业、学校、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开展流动宣讲,紧贴群众实际需求,精准设计宣讲内容,努力实现内容本地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广泛化,切实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昌江区将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力量,以“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为契机,不断在宣讲队伍、宣讲形式、宣讲内容等方面深耕细作,始终聚焦“在哪讲”“谁来讲”“怎么讲”等问题,坚持品牌意识、创新意识,持续擦亮“理响昌江·森声不息”宣讲品牌,切实以昌江之力助推基层理论宣讲更加“声”入人心、“理”响瓷都。

来源:大江网
相关新闻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