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以语为桥赋能边疆振兴 赣鄱青年书写傣乡新篇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5-08-02 11:16:33  编辑:陈晗子 作者:刘桂花 段慧芸 虞洲俊 殷宇鑫 朱朝龙

  语言是民族交往的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为响应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2025年7月25日至31日,南昌大学“傣乡语润”推普团深入云南西双版纳,以普通话为媒,串联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在边疆大地奏响“语通则心通、心通则业兴”的实践强音。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行动诠释担当,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谋篇布局,锚定推普精准坐标

  推普团抵达西双版纳后,第一时间与州教育局、文旅局召开座谈会,系统梳理当地语言使用现状:傣族聚居区存在“日常交流靠方言、对外沟通有壁垒”的共性问题,青壮年电商从业者、非遗传承人、文旅服务者对普通话需求尤为迫切。团队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三聚焦”工作框架,聚焦民族村寨产业发展、聚焦非遗文化活态传承、聚焦文旅服务提质增效,明确“调研+实践+赋能”的立体推普路径。当晚,成员分组备课,将政策解读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家常话”,为后续行动筑牢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初抵傣乡做好前期准备并整理推普物资

  扎根村寨,激活产业发展语言引擎

  在勐罕镇曼远村,推普团开展“入户访企”调研。村头小卖部老板岩温的感慨道出心声:“从前游客问价靠比划,如今用普通话推介傣家糯米,订单多了三成。”这背后,是推普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岩哈介绍,,普通话推广后,村民参与电商培训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村集体直播间的年轻主播已能用流利普通话对接全国客商,手工红糖、古树茶等特产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在非遗传承点,傣族织锦艺人玉喃的工作室里,,红蓝丝线交织出孔雀纹样。助手玉香同步将傣语讲解译为普通话,吸引了多名外地学徒驻足学习。“语言通了,老手艺才能走出大山。”玉喃的话,印证了推普对文化传承的赋能价值。团队同步完成56份问卷,数据显示:89%的村民认为普通话“能让日子更红火”,92%的青年希望获得系统培训。

图为傣族奶奶玉喃向推普团成员传授织锦技艺

  探幽傣园,架起传统智慧传播桥梁

  傣族园里,傣医波应的草药摊前围满游客。“草药晒三日后研磨,温水送服效果最佳”,他用普通话讲解炮制技艺,身后的展板同时标注傣汉双语功效说明。推普团发现,年轻学徒借助普通话查阅《中国药典》,传统医药知识正加速与现代医学接轨。

  商户的蜕变更具说服力:“从前和省外游客交流靠手势,现在能用普通话讲泼水节传说,客人停留时间延长了,文创产品销量翻番。”团队据此提出“傣文化+普通话”传播方案,建议将景点解说词、民俗故事整理成双语手册,让民族文化“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当日,推普团进行传统植物调研,用科学术语记录傣族草药知识,助力其进入学术研究视野。

图为团队成员与傣医合影

  深耕场馆,夯实文化传承语言载体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内,红领巾讲解员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讲述傣历天文历法。推普团现场示范平翘舌区分、轻重音把握,赠送定制的发音矫正手册。在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织锦传承人的演示引人深思:“年轻人爱听普通话,学好它,织锦里的稻田纹样才能讲清傣族的农耕智慧。”团队随即启动非遗讲解提质计划,协助整理12项非遗技艺的普通话解说词,建议增设“双语讲解岗”,让傣文古籍中的文化密码通过通用语言传递给更多人。州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这为‘文化润疆’提供了新思路,推普不是替代方言,而是为传统与现代搭起转译桥梁。”

图为团成员在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向游客宣传普通话

  情系象谷,提升文旅服务专业水准

  野象谷游客中心,工作人员正用普通话介绍亚洲象习性:“大象家族里,母象是‘话事人’……”推普团成员发现,,她对“森林”与“丝巾”的发音混淆常引发游客误解。团队当即打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手把手指导其通过音频对比纠正发音。作为西双版纳的“生态名片”,野象谷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推普团针对30名工作人员开展“情景模拟”培训,从“如何用普通话讲解象群迁徙路线”到“应急情况如何清晰播报”,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景区经理感慨:“规范的语言是讲好生态故事的前提,这为创建5A级景区添了底气。”

图为团队成员向工作人员推荐“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图为推普团成员向野象谷讲解员宣传普通话

  童心播种,厚植国家通用语言根基

  勐罕镇儿童活动中心,25名各族孩子围坐成圈。“我抽到的是亚洲象,它是森林里的‘大力士’!”9岁的哈尼族男孩举着动物盲盒,用普通话介绍自己,脸上洋溢着自信。这是推普团设计的“趣味课堂”:通过盲盒自我介绍、易错字词诊疗、绕口令PK等环节,让孩子在游戏中突破“敢说”障碍。

  “铅笔尖尖,写出傣乡的明天”“普通话像彩虹桥,连接你我他”,广告词创作环节里,孩子们的创意发言令人动容。10名表现突出的孩子被授予“双语小使者”称号,他们将在新学期担任班级推普宣传员。团队同步向中心捐赠《普通话启蒙绘本》,让语言种子在童心深处扎根。

图为团队给小朋友上普通话课程

  红色联动,凝聚民族同心精神纽带

  景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赣滇青年共诵红色经典”活动热血开展。推普团成员与当地青年齐诵《八一起义宣言》,西双版纳州代表先用傣语诵读《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再以普通话复诵,两种语言的碰撞彰显“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刻内涵。

  互动环节中,两地青年围绕“守边精神与革命精神”展开热议。傣族青年岩罕说:“用普通话讲好群众支援前线的故事,才能让更多人知道边疆的忠诚与担当。”活动结束时,众人齐呼“河山统一”口令,红色基因在语言共鸣中代代相传。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进行红色经典诵读

  生态并行:青春力量守护傣乡多样之美

  调研队走访当地草药傣医,探寻传统医药与生态共生的智慧,从天然草药采集到本土植物药用价值,解码古老生态智慧与现代保护的联结;走进野象保护基地,调研亚洲象栖息地保护与物种守护,助力人象和谐共生;打卡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教育科普基地,学习生态保护法规,凝聚校友力量共探保护新路径;更在景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生态宣传,让绿色理念融入市井生活。

图为调研队走访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

  7天实践,推普团足迹遍布4个村寨、3个文化场馆、2个景区,完成问卷调研327份,开展培训3场,直接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数据背后,是民族地区对“语言赋能”的迫切需求,更是青年实践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从曼远村的直播间到傣族园的草药摊,从博物馆的解说台到儿童中心的课堂,普通话正成为打开发展之门的“金钥匙”。南昌大学“傣乡语润”推普团的实践证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力架起沟通桥梁,让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绽放光彩,为边疆振兴写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青春注脚。

来源:大江网
相关新闻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