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轮碾过信丰连绵的红土地,车窗外的脐橙园与老祠堂交替掠过,我总想起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的心情——既带着对“四个100”文化导师使命的敬畏,更揣着一份想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活起来的热望。在信丰的百余日,我从未把自己当“外来的指导者”,反倒像个虔诚的学习者,在红土深处读懂“宣讲”二字的真意: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而是贴着泥土的对话,是让文化火种在群众心底生根发芽的过程。
脚踩泥土,才能挖到真素材
3月的油山镇,春寒还带着料峭,我和庄春贤老师踩着露水走进上乐塔、赣粤边特委机关旧址。抚摸着斑驳的墙砖,听老乡讲游击队员用草鞋藏情报的故事,突然明白:好的宣讲素材从不是书本里抄来的,而是埋在红土里、藏在百姓的记忆里。
那天和一位基层红色文化工作者聊到日落,他说:“这些塔啊、旧址啊,不是死物件,是咱信丰人的‘精神家谱’。”这句话点醒了我:宣讲要想打动人,先得把自己变成“红土的熟人”。后来我们共同整理出了《野菜与革命:从<赣南游击词>说起》课题,并最终获得了2025年赣州市社科普及课题立项。能够获得立项,靠的不是华丽辞藻,而是那些带着泥土味、沾着汗水的细节——就像当地老人说的,“得让听的人觉得,这故事就发生在自家门口”。
手把手教,更要心连心带
5月的红色故事比赛现场,看着孩子们紧张又认真的模样,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台时的忐忑。当《夫妻俩“一条腿”走出幸福路》的稿子初稿拿过来时,故事感人但表达稍显生硬。我没直接改,而是拉着小选手坐下来:“你想想,要是故事里的爷爷讲这个故事,会怎么说?”我们一起把“克服困难”换成“拄着拐杖也要把脐橙苗栽下去”,把“勤劳致富”改成“夫妻俩的笑声比脐橙还甜”。
后来这篇作品拿了全市一等奖,孩子抱着我说:“老师,我现在知道了,讲故事不是背稿子,是把心里的感动倒出来。”这让我更坚信:宣讲技巧是“术”,而共情能力才是“道”。
6月的“小橙有约”讲座上,70多位“文明小橙”围着问:“怎么克服紧张?”“日常怎么练口才?”我没讲大道理,只说:“下次去村里宣讲,先蹲在田埂上跟大爷大妈唠唠嗑,把他们逗笑了,你就不紧张了。”互动时,一位文明实践员说自己总怕讲不好红色历史,我给她支了个招:“把红军故事编成‘信丰版’顺口溜,就像咱这儿卖脐橙喊的‘甜过初恋’,接地气才传得远。”
看着他们后来在村里宣讲时,能把“赣南游击词”编成快板,能把袁守根的故事讲得让老乡们抹眼泪,突然觉得:我们种下的不只是技巧,更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的信心。
磨课如磨玉,要让“金课”接底气
7月参与“一生守根德润橙乡”宣讲会试讲时,发现有些稿子把袁守根老书记的故事讲成了“报告体”。我提了个建议:“咱别光说‘他种了多少脐橙’,不如加一句‘老书记手上的老茧比脐橙皮还厚’;别说‘带动多少人致富’,讲讲‘哪个村因为种脐橙,盖起了第一栋小楼’。”
后来党校的精品课试讲,有位老师讲“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史料扎实但稍显枯燥。我跟他说:“你试试站在油山镇的视角讲——当年红军在这儿缺粮,老乡把仅有的米埋在土里留给他们,这就是‘政权在民心’的最好证明啊。”那天评完课,刘慧老师说:“原来红色文化能跟咱现在的乡村振兴拧成一股绳。”这话让我心头一热:是啊,宣讲不是把历史封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成为照亮当下的火把。
种下种子,才是最好的“留下”
在信丰的日子里,常有人问:“你们这些导师走了,咋办?”我总笑着指一指身边的宣讲员、老师们:“我们不是来‘送鱼’的,是来‘教打鱼’的。”
现在,县党校的老师能自己打磨出一系列精品课了;“文明小橙”实践员们在村里开起了“红色故事会”;连小学生都能当“小小讲解员”,把油山的故事讲给游客听。这才是“四个100”计划最珍贵的成果:不是我们讲了多少场,而是培养出多少能接着讲、讲得好的“本土宣讲员”。
下乡途中,一位老农握着我的手说:“以前觉得红色故事离咱远,现在听孩子们讲,觉得就像发生在昨天。”这句话,比任何奖状都让我动容。
原来,文化下乡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生长”。我们把外面的经验带进来,更把信丰的红色基因激活、擦亮,让它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这大概就是“文化浸润”的真谛: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像脐橙树扎根红土那样,深深浅浅,最终枝繁叶茂。
信丰的红土还在,故事还在,那些被点燃的宣讲热情也还在。而我,不过是这场“精神接力”里,有幸跑了一段的人。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