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文明实践聚星河,共筑文明社区新图景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5-09-29 15:56:53  编辑:陈晗子 作者:佚名

  文明实践聚星河,文明之美在身边。在赣鄱大地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基层社区是承载文明基因的“最小细胞”,每一次邻里互助、每一项便民服务,都是文明生长的生动注脚。2025年红谷滩区紧扣“爱我英雄城 见我文明行”三年专项行动要求,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文明实践微光汇聚成英雄城文明建设的璀璨星河。

  三单制服务:让文明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红谷滩区“悦邻睦邻志愿服务队”工作室内,居民进进出出,好不热闹。“这个问题不难,你在门口等等就行,马上修好。”维修师傅聂文斌一边检查手上物品维修情况,一边和一旁等待的居民说着。在另外一个维修服务台上,维修师傅邓国根正在仔细检查电风扇线路。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穿上红马甲,加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队伍。“悦邻睦邻志愿服务队”的“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以精准化服务破解居民生活难题,让文明实践既有温度,又有实效。

  社区党组织牵头统筹,将直管党员、退休党员的专业技能与群众需求精准匹配,建立“技能台账”,精准匹配群众多样化需求。家中水龙头漏水、热水器故障,党员维修志愿者带着工具箱上门排查;网络故障困住老年居民,熟悉技术的党员主动接单调试;公益缝纫、义务理发等便民服务定期开展,解决居民日常“小麻烦”。在社区网格群里,“点单-派单-接单”的互动已成常态:“我家网络连不上,老人急着视频通话”的求助信息刚发出,就有党员回复“我来处理”;义务巡逻队反馈发现住户灯光长明,社区迅速联动物业排查,及时避免资源浪费。退休老党员们身穿红马甲,手拎喇叭或工具箱穿梭在庭院楼道,安全巡查、环境督导、公益服务的身影,成为社区里最亮眼的“文明符号”。

  这种“群众有需求、党员有响应、文明实践送服务”的服务模式,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更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神融入文明社区日常,让文明服务真正扎根群众生活。

  如今,红谷滩区以“爱我英雄城见我文明行”三年专项行动为契机,不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保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体系化,积极培育一批批优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推动红谷滩区“志愿红”逐步走上品牌化之路。目前,红谷滩区共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9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广大志愿者有了阵地和“娘家”。

  融治理于服务:让文明细胞激活文明社区共治活力

  城市文明建设不是单一的服务行动,而是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红谷滩区“悦邻睦邻志愿服务工作室”跳出“单纯便民服务”的框架,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基层社区治理深度融合,让文明实践成为推动社区共治的“金钥匙”,为“爱我英雄城”凝聚共治合力。

  红谷滩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全区各地着力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

  针对未成年人暑期难照料、安全隐患突出的热点问题,红谷滩区茶园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心连心暑期课堂”,组织高校志愿者,为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托管辅导,解决了部分群众孩子暑期无人看管的后顾之忧。

  一场场关爱的活动在长云社区居民家中温馨开展。作为红谷滩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红谷滩区长云社区聚焦辖区高龄老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夕阳乐居”志愿品牌,通过专业社工的指导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传递,社区志愿者分组入户,为辖区内80岁及以上老人们纷纷送上生日祝福,用贴心服务编织起一张温暖的“银发守护网”。

  同时红谷滩区积极推行文明积分制,把道德的“软”约束做“实”,让“道德可积分,文明可加分,善举可得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积分兑换柜中有着各类便民小物品。

  这些小小的社区志愿服务的变化,正是赣鄱城市文明建设的微观缩影。从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成立,到“党建引领、志愿赋能、居民共治”模式的成型,红谷滩区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让文明细胞在基层持续激活。让“爱我英雄城见我文明行”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由无数个社区的温暖实践、无数位居民的主动参与共同铸就。红谷滩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的探索证明,当党建引领与志愿力量深度融合,当群众需求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基层社区就能成为文明生长的沃土,每一份微小的志愿力量,都将汇聚成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磅礴动能,让赣鄱大地的城市文明之美,在文明社区中持续绽放光彩。

来源:大江新闻
相关新闻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