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宜春小伙连续八年献爱心 全身心投入义工事业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15-03-02 16:35:19  编辑:李芳 作者: 文/ 韩善玲 江南都市报记者袁晓华

   2月27日中午,宜春市袁州区灵泉街道五眼井社区孤寡老人杨桂英拄着拐杖来到门口张望,看看儿子来了没。

  其实,这个“儿子”只是一位一直在资助她的好心人。他叫徐建华,宜春义工联合会一名普通义工。

  一个延续了8年的“母子”情

  今年64岁的杨桂英,至今仍记得8年前的那个日子。2007年7月21日,来社区做义工的小伙子徐建华跑到自己家里,嘘寒问暖、打扫卫生、整理家务……热得满头大汗却依然忙碌不停。

  那天,徐建华正在五眼井社区做义工,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告诉他,有一个叫杨桂英的老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双手不能正常活动,行动不便,膝下没有儿女,老伴早已离世,现如今靠政府低保补贴维持基本生活。

  徐建华告诉记者,刚开始是被杨妈妈的坚强震撼了,假如杨妈妈是自己的父母,理当得到自己的照顾;同样是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换位一想后,当即决定要照顾好杨奶奶的后半辈子。

  杨妈妈手脚不便,徐建华,自己不是富商巨贾,既然帮不了大忙,那就从最实际的地方着手吧,以后坚持每天免费给杨妈妈送做好的饭菜。

  “杨妈妈,我来奉养你一辈子!”没想到当初的一番简单承诺,却成为徐建华8年的坚守,至今从未间断过。

  备受“冷落”的妻子选择了离婚

  曾经,也有人对徐建华做公益甚至帮助杨桂英的动机产生过怀疑,“你是单纯地为了公益吗?是想出名吧?”“对一个老人这么好,不会另有所图吧?”

  “不是我有多高尚,只是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吧。可能有的人觉得挣钱、当官是有意义,而我认为做公益是有意义的,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不仅如此,徐建华还表示,只要杨桂英老人在一天,就会照顾好她一天。

  2012年,由于全身投入宜春义工联事业,备受“冷落”的妻子终于忍受不了他的不务“正业”,选择跟他离婚了。

  备受打击的徐建华变得困惑了,“我到底该不该坚持做下去?放弃吧?我不能因为这些完全忽略了家庭,我觉得对不住她们。”回忆当时情景,徐建华至今仍黯然神伤。后来,尽管别人对他所做的公益活动不了解,以及儿子和父母不支持,但徐建华还是坚持了下去。

  离婚后,徐建华给加入义工联的会员们增加了一条新的规定。“做公益必须兼顾家庭,只有把家人照顾好了,才能来为别人献爱心。”

  让更多爱心人士传递正能量

  如今,认识徐建华的人都说他是个憨大哥,乐此不疲为公益。据徐建华介绍,自2006年6月,他和30多名爱心人士共同筹建了宜春义工社。2008年7月,由于爱心队伍越来越大,他就在袁州区民政局申请注册为宜春义工联合会,成为宜春市第一支正式注册的义工组织。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徐建华略显腼腆地说:他只是希望自己的行为,能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出份力,来帮助别人,传递正能量。

来源:江南都市报
相关新闻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